“出格”不一定是坏事

在家庭生活中,孩子也许会在一件刚买来的白衣服上或刚装修的房屋里留下他的“美术作品”;也许会把刚买回的电动玩具拆得七零八落;也许会在一盆水里加上洗衣粉、食盐、油墨,然后尝尝味道;也许会把家长刚丢弃的垃圾又搬回来捣鼓……对于孩子的这些“出格”行为,很多家长都是斥骂、痛打。虽然孩子是“乖”了,可是孩子的创造力也可能受到了压抑。其实,孩子的这些“出格”行为,是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世界的表现,其中孕育着丰富的创造因素。

在语言活动“我喜欢我自己”的最后一环节,为了让孩子进一步认识、了解自我,大胆评价自我,树立自信心,韦遂莹老师首先组织孩子互相讨论:你有哪些地方值得自豪或你喜欢自己的哪些优点?孩子们讨论得非常激烈,江洁说:“我喜欢我自己,因为我会讲好多有趣的故事。”郑毅国说:“我喜欢我自己,因为我认识许多字。”沈婷说:“我喜欢我自己,因为我会孝敬爷爷奶奶”……对此,韦老师一一作了回应并表扬。

这时,一向活泼好动的王梦圆把手举得很高,示意老师叫他。老师迟疑了一会儿,说:“王梦圆,你说说你喜欢自己的什么地方?”他站起来说:“韦老师,你为什么总是叫我们说优点啊,我爸爸说,每个人都有缺点,我想说缺点,大人有缺点,老师也有缺点”。说着,她登着眼睛,调皮地笑着。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。韦老师傻愣了一下并没有阻止,而是给了大家半分钟的时间思考。并说:“是的,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,包括老师也有缺点,比如韦老师经常会忘了小铃放在哪里了?让小朋友帮忙找,做事有时会丢三落四。韦老师现在每天都在注意改正这个缺点,也请你们经常帮助我噢!”接着韦老师说:“那下面就请你们来说说不喜欢自己的什么缺点并怎样改正吧。”孩子们听后纷纷议论开了。

后来,韦遂莹老师总结道:“王梦圆是一个很聪明但也很调皮的孩子,在活动中,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‘出格’现象。这不,今天她又出格了。但她今天的‘出格’使我觉得这个活动更有意义。虽然我预设中没有这个环节,但我想我以这样的方式处理了她的这个‘出格’。一方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,另一方面,可以就王梦圆的问题,因势利导,引导孩子们在谈自己优点的同时,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。缺点改正了,变成优点,孩子们的自信心会更强。假如当时我认为王梦圆所提问题和我预设的目标背道而驰,担心会破坏课堂气氛,不予正面解答而加以阻止的话,这样做会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,不仅伤害到孩子的自尊,更扑灭了孩子创造思维的火花。如此,不仅影响王梦圆一个孩子,而且全班孩子都会以此为戒,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萌发这样的想法:‘一切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做。’”

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、接触新事物更早、更广泛,这使不少孩子容易突发奇想,有意无意地做一些“出格”的事。不少家长为此非常苦恼,甚至严历斥责孩子。但是教育专家认为,只要孩子的“出格”没有超出合理限度,家长都应该宽容对待,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,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,这样才有利于将“出格”的孩子培养成才。

教育专家之所以没有简单否定孩子的“出格”行为,是因为适当的“出格”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独立创造性,有利于调节孩子的情绪,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,使其朝着富有建设性的健康方向发展。

那么,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“离经叛道”行为呢?教育专家为广大家长们提供了如下对策。

第一,正确理解孩子的“出格”。家长要知道孩子的一些“出格”行为,其实是对于自己生理心理成熟的一种尝试性反应。绝大多数并非家长所想象的那样,“孩子学坏了”,而只是孩子个体成熟的心理反映而已。

第二,正确应对孩子的“出格”。家长发现孩子的“出格”行为时,的确需要表明态度,但是,方式方法非常重要。应该给孩子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,避免因为简单粗暴而伤害了孩子的感情,甚至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,推动孩子走向家长希望的反面。建议家长在这个时候,可以采取“主动式聆听”,最好由父亲来处理儿子的问题,母亲来处理女儿的问题,这样的共同语言会多得多。家长可以坐在孩子身边,主动和孩子聊聊这方面的问题,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。

第三,用沟通交流走入孩子的心扉。交流、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最好方法。面对“出格”的孩子,和他们进行良好沟通是引导他们的必要前提,每个家长都应该提高自己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能力,只有如此,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心扉,摸透孩子的想法,才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、高效的教育方法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